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简称“半导体所”)自1960年成立以来,作为中国半导体科学与技术的核心研究机构,汇聚了众多奠基性科学家和领军人物,他们在半导体材料、器件物理、光电子学等领域开创了多项“中国第一”,为我国半导体事业从无到有、由弱变强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以下介绍半导体所不同时期的主要人物及其核心贡献。
半导体所的发展离不开一代代科学家的开拓与传承,早期奠基人中,王守武院士(1919-2014)是半导体学科的重要开创者,他1950年代从美国回国后,参与领导了我国半导体事业的起步工作,在半导体所历任副所长、所长,主导研制出中国第一只锗晶体管、第一根硅单晶,为我国半导体器件和集成电路研究奠定基础,林兰英院士(1918-2003)则是半导体材料领域的开拓者,她1957年归国后致力于半导体材料研究,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根硅单晶、砷化镓单晶,打破国外技术封锁,推动我国化合物半导体材料从实验室走向应用,曾任半导体所副所长。
在光电子学与器件领域,王启明院士(1934-2023)是重要代表,他长期从事半导体光电子器件研究,主导研制出我国第一只半导体激光器、第一支发光二极管,为光通信技术的发展奠定器件基础,1991年当选中科院院士,后任半导体所所长,郑厚植院士(1942-)是半导体物理与器件物理专家,他在低维半导体物理、量子级联激光器等领域取得系统性成果,曾任半导体所所长(1994-2002),推动我国半导体物理研究与国际前沿接轨。
进入21世纪,李树深院士(1959-)成为新一代领军人物,他专注于低维半导体量子结构与器件研究,在量子调控、新型红外探测器等领域取得突破,2011年当选中科院院士,2017年起任半导体所所长,同时兼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带领研究所在量子信息、第三代半导体等前沿方向持续创新,夏建白院士(1939-)则是半导体物理理论研究的代表人物,他在半导体超晶格、量子阱物理等领域提出多项创新理论,为我国半导体物理学科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下表概括了半导体所部分主要人物的核心信息:
姓名 | 生卒年 | 主要职务 | 研究领域 | 代表性贡献 |
---|---|---|---|---|
王守武 | 1919-2014 | 副所长、所长 | 半导体器件物理 | 研制中国第一只锗晶体管、第一根硅单晶 |
林兰英 | 1918-2003 | 副所长 | 半导体材料 | 研制中国第一根硅单晶、砷化镓单晶,推动材料国产化 |
王启明 | 1934-2023 | 所长 | 光电子器件 | 研制中国第一只半导体激光器、发光二极管 |
郑厚植 | 1942- | 所长 | 半导体物理与器件 | 低维半导体物理、量子级联激光器研究 |
李树深 | 1959- | 所长、中科院副院长 | 低维半导体量子结构 | 量子调控、新型红外探测器突破 |
夏建白 | 1939- | 研究员 | 半导体物理理论 | 半导体超晶格、量子阱物理理论创新 |
这些科学家不仅以卓越的学术成果推动技术进步,更注重人才培养和学科体系建设,他们带领半导体所建立了从材料生长、器件制备到系统集成的研究链条,培养了大批半导体领域骨干人才,使半导体所成为我国半导体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从早期打破国外垄断到如今在前沿领域与国际并跑,半导体所主要人物的贡献始终与国家需求紧密相连,体现了科学家“科技报国”的使命担当。
相关问答FAQs
问:半导体所主要人物的贡献有哪些共同特点?
答:共同特点体现在三方面:一是聚焦国家战略需求,从早期解决“有无问题”到如今突破前沿技术,始终围绕半导体产业自主可控目标;二是注重基础研究与应用结合,既在材料、物理等基础领域深耕,又推动器件、系统等应用转化;三是强调传承与创新,老一辈科学家奠定学科基础,新一代领军者开拓量子信息、第三代半导体等新方向,形成持续创新的人才梯队。
问:林兰英院士在半导体材料领域的突破对后续研究有何影响?
答:林兰英院士研制的第一根硅单晶、砷化镓单晶,使我国成为当时少数能自主制备半导体材料的国家之一,直接支撑了后续晶体管、集成电路的研制,她推动的化合物半导体研究,为光电子器件(如激光器、探测器)发展提供了关键材料基础,其建立的材料生长工艺和质量控制标准,至今仍影响半导体材料研发体系,为我国在光电子、微波器件等领域的优势地位奠定材料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