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46调制电路图的具体构成要素及调制原理是什么?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8 分钟
位置: 首页 电路图 正文

UC3846是一款高性能电流模式PWM控制器芯片,其核心应用在于构建高效的开关电源调制电路,理解其内部结构与外部电路设计对于实现稳定可靠的电源系统至关重要,以下将详细解析基于UC3846的典型调制电路图及其工作原理。

3846调制电路图

UC3846芯片核心功能

UC3846采用双极型工艺,集成了精密基准电压源、振荡器、误差放大器、电流检测比较器、PWM锁存器、图腾柱输出级以及完善的保护功能(如欠压锁定UVLO、逐周期电流限制),其电流控制模式通过直接检测功率开关管的电流(通常通过一个采样电阻或电流互感器)来实现,相比于电压控制模式,具有更快的动态响应、内在的逐周期电流限制能力以及更好的抗输入电压波动性能,特别适用于大功率、高可靠性的DC-DC变换器(如正激、反激、推挽、半桥、全桥拓扑)。

典型调制电路图结构解析

一个完整的基于UC3846的调制电路通常包含以下关键部分:

  1. 供电与启动电路 (VCC, UVLO):

    • 芯片供电电压(VCC,通常为+15V左右)通过一个启动电阻从输入直流母线(如高压DC)获取,或由辅助电源提供。
    • 内置欠压锁定(UVLO)电路确保在VCC低于开启阈值(典型值约8.4V)时,输出驱动被强制关断,避免电源在低压下工作不稳定或损坏功率管,当VCC上升到UVLO开启阈值后,芯片才正常工作,UVLO具有迟滞特性(典型值约1.5V),防止在阈值附近振荡。
  2. 振荡器电路 (RT, CT):

    3846调制电路图

    • 振荡器频率由外接电阻RT(连接在引脚8/RT/CT和地之间)和电容CT(连接在引脚8/RT/CT和引脚9/GND之间)设定。
    • 振荡器产生一个锯齿波信号,其频率 fosc ≈ 1 / (RT CT),RT的典型值范围是1kΩ到100kΩ,CT的典型值范围是100pF到1000pF,这个锯齿波是PWM比较器的一个输入,决定了开关频率。
  3. 误差放大器 (EA, COMP):

    • 误差放大器是一个高增益、低失调的跨导放大器,其同相输入端(引脚1/E/A+)通常连接到内部基准电压(Vref = 5.1V ±1%)或由外部分压电阻设定。
    • 反相输入端(引脚2/E/A-)连接到电源输出端的电压反馈信号(通过光耦或电阻分压网络获取)。
    • 误差放大器的输出(引脚3/COMP)用于外部补偿网络(通常由电阻、电容串联或并联组成),补偿网络的设计至关重要,它决定了整个电源控制环路的稳定性、带宽和瞬态响应性能,误差放大器将输出电压反馈与基准电压进行比较,放大其差值,产生一个控制电压Vc,这个Vc代表了输出电压的误差信息。
  4. 电流检测与比较 (CS+, CS-, Current Sense Comparator):

    • 电流检测是电流模式控制的核心,通常在功率开关管(如MOSFET)的源极串联一个低阻值、无感采样电阻Rsense。
    • 采样电阻两端的电压降(代表开关管电流)通过差分方式输入到UC3846的电流检测输入端(引脚4/CS+ 和引脚5/CS-),CS+连接到Rsense靠近开关管源极的一端,CS-连接到Rsense靠近地的一端。
    • 内部电流检测比较器将这个代表实际电流的电压信号(Vcs)与误差放大器输出的控制电压Vc进行比较,当Vcs > Vc时,电流检测比较器翻转,触发PWM锁存器复位,关断输出驱动脉冲,这实现了逐周期峰值电流限制,是电流模式控制的关键优势。
  5. PWM比较器与锁存器 (PWM Comparator, Latch):

    • PWM比较器有两个输入:一个是振荡器产生的锯齿波,另一个是误差放大器输出的控制电压Vc。
    • 在每个开关周期开始时,振荡器锯齿波从最低点上升,当锯齿波电压低于Vc时,PWM比较器输出为高电平(或保持状态),允许锁存器置位,输出驱动脉冲开启。
    • 当锯齿波电压上升到超过Vc时,PWM比较器翻转,输出低电平,这个低电平信号并不会立即关断输出,而是需要等待另一个条件——即电流检测比较器翻转(Vcs > Vc)或振荡器放电(产生最大占空比限制)。
    • PWM锁存器(通常为SR触发器)确保了在每个开关周期内,输出驱动脉冲只被置位一次(由振荡器置位),并且只能被复位一次(由电流检测比较器或振荡器放电复位),这防止了噪声干扰导致的多个脉冲,提高了抗干扰性。
  6. 输出驱动级 (OUT A, OUT B):

    • UC3846提供两个图腾柱结构的输出驱动级(引脚11/OUT A 和 引脚14/OUT B),每个输出级能提供高达500mA的峰值拉/灌电流,适合直接驱动功率MOSFET或IGBT。
    • 两个输出相位相差180°,适用于驱动推挽、半桥或全桥拓扑,在单端正激或反激拓扑中,通常只使用其中一个输出。
    • 输出级内部有钳位二极管,防止负压损坏。
  7. 同步与关断控制 (SYNC, SHUTDOWN):

    • 同步 (引脚10/SYNC): 允许外部时钟信号同步多个UC3846或与系统主时钟同步,当施加一个高于约3.5V的脉冲到SYNC引脚时,会强制内部振荡器电容CT放电,开始一个新的周期,此引脚也可作为振荡器输出(需外接上拉电阻)。
    • 关断 (引脚15/SHUTDOWN): 提供快速、低功耗的关断功能,当该引脚电压高于约350mV时,会立即强制关断两个输出驱动级(拉低),并将内部偏置电路置于低功耗状态,此功能用于实现过压保护、外部故障信号关断等,关断后,需要VCC低于UVLO关断阈值再重新上电才能恢复(除非使用软启动电路)。
  8. 软启动电路 (SS):

    3846调制电路图

    • 软启动 (引脚16/SS): 用于限制电源启动时的冲击电流和输出电压过冲,在启动瞬间,内部一个约9μA的电流源对外接在SS引脚到地的电容Css充电。
    • SS引脚电压从0V开始缓慢上升,这个电压被箝位在误差放大器输出(COMP引脚)电压之下(通过内部二极管),从而在启动过程中逐步抬高控制电压Vc,使输出驱动脉冲的占空比从零开始缓慢增加,实现软启动,启动完成后,SS引脚电压被内部钳位在约5V。

关键参数与设计考量

参数/功能 典型值/范围 设计考量说明
供电电压 (VCC) 8V 35V (工作) 需确保在输入电压波动范围内,VCC始终高于UVLO开启阈值(约8.4V)且低于最大值(35V),需设计可靠的启动电路和辅助电源。
振荡频率 (fosc) 1kHz 500kHz 由RT、CT设定,频率选择需权衡开关损耗、磁性元件尺寸、EMI性能及控制环路带宽,高频减小元件尺寸但增加损耗。
最大占空比 (Dmax) 接近50% (推挽/半桥)
接近100% (单端)
由振荡器放电时间决定(可通过外部电路调整),在桥式拓扑中,Dmax<50%防止共态导通,需确保在最低输入电压和满载时能满足输出功率要求。
电流检测阈值 (Vcs(th)) 固定值 (如100mV, 200mV) UC3846内部设定了比较器的翻转阈值(如100mV或200mV型号),采样电阻Rsense = Vcs(th) / Ipk(max),需考虑电阻功耗和精度,以及布线引起的噪声干扰(需使用差分走线、Kelvin连接)。
误差放大器增益带宽 约1MHz 补偿网络(COMP引脚外接RC)设计是稳定性的核心,需根据电源拓扑、滤波器参数、期望的交叉频率和相位裕度进行计算(常用Type II或Type III补偿)。
输出驱动能力 ±500mA (峰值) 驱动能力需足够大,以快速开关功率管(降低开关损耗),并考虑驱动电阻和栅极电荷,需计算驱动功耗。
传播延迟 约50ns (电流检测到输出关断) 延迟影响电流限制精度和最小导通时间,高速应用需选择低延迟器件并优化布局。
软启动时间 (tss) tss ≈ Css 5V / 9μA 由外接电容Css设定,时间需足够长以限制启动电流和电压过冲,但过长会影响启动速度。
关断响应时间 <200ns SHUTDOWN引脚提供快速保护,需确保外部保护电路(如OVP)能快速有效拉高该引脚。

相关问答FAQs

Q1: 使用UC3846设计的电源在满载时芯片发热严重,可能的原因有哪些?如何排查? A1: 芯片发热严重通常由以下原因引起:

  1. VCC供电过高或纹波过大: VCC电压远高于最佳工作点(如12-15V)或含有高频纹波,导致内部线性稳压电路功耗增加,检查辅助电源输出是否稳定在合适范围,并加强VCC引脚的滤波(靠近芯片引脚并联低ESR陶瓷电容)。
  2. 输出驱动级负载过重: 驱动的功率MOSFET栅极电荷(Qg)过大,或开关频率(fsw)过高,导致驱动功耗(Pdrv ≈ Qg Vdrv fsw)显著增加,超出输出级承受能力,计算驱动功耗,若过大,需选择Qg更小的MOSFET或降低工作频率(在允许范围内),或增加外接图腾柱驱动芯片分担电流。
  3. 开关频率过高: 开关损耗(包括芯片内部开关损耗和驱动损耗)随频率线性增加,评估是否能在满足性能要求的前提下适当降低开关频率。
  4. PCB布局不良: 高电流回路(如功率地、驱动回路)面积过大,导致寄生电感引起振铃和过压,增加损耗;或散热设计不足(芯片下方未铺铜散热过孔、未加散热片),优化功率回路布局,缩短关键路径;确保芯片有良好的散热路径。
  5. 芯片本身损坏: 排除以上原因后,若仍发热异常,需考虑芯片是否因过压、过流或静电损坏,可尝试更换新芯片验证。

Q2: 在推挽拓扑中使用UC3846,如何精确设置和调整两个输出端(OUT A, OUT B)之间的死区时间? A2: UC3846本身不直接提供死区时间设置引脚,在推挽拓扑中,死区时间主要依赖于振荡器放电时间(设定最大占空比<50%)和内部逻辑延迟,精确调整死区时间的方法如下:

  1. 利用振荡器放电时间: 最大占空比Dmax由振荡器放电时间Tdischarge决定(Dmax ≈ 1 Tdischarge / Tperiod),Tdischarge主要由内部电路决定,但可以通过在CT引脚(引脚8)到地之间并联一个电阻Rd(阻值较大,如10kΩ-100kΩ)来略微延长放电时间,从而减小Dmax,间接增加死区时间,调整Rd值可以微调死区。
  2. 外部逻辑电路: 更精确可控的方法是在UC3846的输出(OUT A, OUT B)和功率MOSFET栅极驱动电路之间加入外部死区时间控制电路,常用方案包括:
    • RC延迟+二极管: 在每一路输出驱动线上串联一个电阻Rdb,并从驱动信号端并联一个二极管到地(阳极接驱动信号,阴极接地),同时在MOSFET栅极对地接一个电容Cdb,当输出从高变低时,Rdb和Cdb形成延迟;当输出从低变高时,二极管快速给Cdb放电,延迟很小,调整Rdb和Cdb值可设定死区时间(td ≈ 0.69 Rdb Cdb),需确保延迟时间满足要求且不影响开关速度。
    • 专用死区时间IC: 使用如IR2110(自带死区)、UCC27524(可编程死区)等栅极驱动芯片,它们内部集成了精确的死区时间控制逻辑,可通过外部电阻设定死区时间,简单可靠。
  3. 软件控制(数字电源): 在基于MCU或DSP的数字电源方案中,死区时间可由软件精确配置和调整,UC3846仅作为驱动器使用(此时其内部振荡器可能被同步或禁用)。

选择哪种方法取决于对死区时间精度、控制复杂度以及成本的要求,对于大多数模拟推挽电源,利用振荡器放电时间微调或采用外部RC延迟电路是常见且有效的方案。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单元内存电路图的核心结构组成及其数据存储工作原理是怎样的?
« 上一篇 前天
单车共享电路图如何实现智能锁控与数据传输?
下一篇 » 前天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