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S管(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作为电压控制型器件,凭借高输入阻抗、低功耗、开关速度快等优点,在电子电路中应用广泛,其常见电路可按功能分为开关电路、放大电路、驱动电路及保护电路等,不同电路通过改变MOS管的连接方式及偏置条件,实现多样化的信号处理与控制功能。
基本开关电路
开关电路是MOS管最基础的应用,利用其导通(Ron极小)与截止(漏电流极小)特性实现电路通断控制,常见于电源管理、负载驱动等场景。
-
NMOS低边开关:结构为源极(S)接地,漏极(D)接负载(如LED、继电器),栅极(G)加控制信号,当Vgs>Vth(阈值电压,通常1~4V)时,NMOS导通,负载通过NMOS接地形成回路;Vgs<Vth时截止,负载断电,优点是驱动简单(控制信号无需负压),但负载只能接在电源正极与漏极之间(低压侧控制),适用于对地负载驱动,如单片机控制的LED指示灯电路。
-
PMOS高边开关:结构为源极(S)接电源正极,漏极(D)接负载,栅极(G)加控制信号,当Vgs<-Vth(即栅极电压低于源极电压且差值超过阈值)时导通,反之截止,优点是负载可直接接地(高压侧控制),更符合电源路径切换需求,常用于电池供电系统中的电源开关(如手机内部电源管理)。
放大电路
MOS管放大电路通过栅极电压控制漏极电流,实现信号放大,分为共源、共漏、共栅三种基本组态,核心差异在于输入/输出端与公共端的选择。
-
共源放大电路:输入信号接栅极(G),输出信号取自漏极(D),源极(S)接地(交流接地),通过漏极电阻Rd将电流变化转换为电压变化,电压增益Av=-gmRd(gm为跨导,负号表示反相),输入电阻极大(兆欧级,由栅极绝缘层决定),输出电阻约等于Rd(千欧级),特点是电压增益高、输入输出反相,适用于小信号放大,如传感器信号调理电路中的前置放大级。
-
共漏放大电路(源极跟随器):输入信号接栅极(G),输出信号取自源极(S),漏极(D)接电源(交流接地),电压增益Av≈1(略小于1),输入输出同相,输入电阻极大,输出电阻极小(1/gm,几十欧姆),核心作用是阻抗变换与缓冲隔离,常用于多级放大电路的输出级,驱动低阻抗负载(如扬声器),避免前级放大电路因负载过重导致增益下降。
-
共栅放大电路:输入信号接源极(S),输出信号取自漏极(D),栅极(G)接地(交流接地),电压增益Av=gmRd(同相),输入电阻极小(1/gm,几十欧姆),输出电阻约等于Rd,特点是带宽宽、高频特性好,适用于高频信号放大(如射频电路中的低噪声放大级),但输入电阻低限制了其应用场景。
驱动与保护电路
MOS管实际应用中需配套驱动与保护电路,确保可靠工作。
-
驱动电路:MOS管栅极存在寄生电容(Ciss),开关时需快速充放电以降低开关损耗,驱动电路提供足够峰值电流(如推挽驱动电路,由NPN+PNP三极管组成),或使用专用驱动IC(如IR2110,可驱动高低侧MOS管)。
-
保护电路:包括栅源极保护(并联稳压管,防止Vgs超过击穿电压,20V)、漏源极保护(感性负载时并联续流二极管,抑制关断时的反向电动势)、过流保护(串联采样电阻,检测漏极电流超过阈值时关断MOS管)。
三种MOS放大电路特性对比表
电路类型 | 信号输入端 | 信号输出端 | 电压增益 | 输入电阻 | 输出电阻 | 主要应用 |
---|---|---|---|---|---|---|
共源放大电路 | 栅极(G) | 漏极(D) | 高(负) | 极大 | 中等 | 小信号电压放大 |
共漏放大电路 | 栅极(G) | 源极(S) | ≈1(同相) | 极大 | 极小 | 缓冲隔离、阻抗匹配 |
共栅放大电路 | 源极(S) | 漏极(D) | 高(同相) | 极小 | 中等 | 高频信号放大 |
FAQs
问题1:MOS管作为开关使用时,为什么栅极要串联电阻?
解答:栅极串联电阻主要有三个作用:一是限制栅极电流,防止驱动电路过载(MOS管导通瞬间,栅极电容相当于短路,电阻可限制冲击电流);二是阻尼栅极振荡,MOS管的栅极存在寄生电感和电容,电阻可减小LC振荡导致的开关噪声;三是调节开关速度,电阻值越大,栅极电容充放电时间越长,开关速度越慢,需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阻值(通常10Ω~1kΩ)。
问题2:共源放大电路与共漏放大电路的核心差异是什么?
解答:核心差异体现在增益、相位及阻抗特性上,共源电路电压增益高(可达数十倍),输入输出信号反相,输入电阻大、输出电阻中等,主要用于信号放大;共漏电路电压增益接近1(无电压放大能力),输入输出同相,输入电阻大、输出电阻小,核心作用是阻抗变换与缓冲隔离,不用于放大信号,而是匹配前后级电路阻抗,减少负载对前级信号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