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半导体行业在经历2017年的高速增长后,整体呈现“前高后低”的态势,受下游需求波动、贸易环境变化及产业自身周期性调整影响,市场增速逐步放缓,从细分领域来看,存储芯片、汽车电子、人工智能(AI)芯片成为核心驱动力,而智能手机市场增速下滑及加密货币挖矿需求退潮则对部分品类形成拖累,以下从多个维度对2018年半导体市场进行回顾与分析:
全球市场规模与增长动力
2018年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达到4688亿美元,同比增长13.7%,增速较2017年的22.2%明显回落,增长主要来自数据中心建设、5G预部署、汽车智能化及AIoT(人工智能物联网)设备的普及,存储芯片虽在下半年价格回落,但全年仍贡献约35%的市场份额,DRAM和NAND闪存价格在Q1-Q2维持高位,Q3起因供过于求导致价格跳水,非存储芯片中,模拟芯片(受益于汽车电子与工业控制)和逻辑芯片(AI与数据中心需求)增速较快,分别增长10.8%和14.5%。
细分领域表现与关键技术进展
存储芯片:从“缺货潮”到“去库存”
2018年上半年,DRAM和NAND市场仍处于供应紧张状态,主要因三星、SK海力士、美光等厂商产能扩张滞后于需求增长(尤其是数据中心与智能手机),但下半年随着中国厂商长江存储、长鑫存储的技术突破(长江存储32层NAND量产)及三星、东芝新增产能释放,市场迅速转向供过于求,Q4 DRAM价格环比下跌超20%,NAND价格跌幅达30%,全年来看,存储芯片市场增速为27%,较2017年的61%大幅缩水。
AI芯片:从云端到边缘的渗透加速
2018年AI芯片成为最大亮点,云端训练市场仍由英伟达GPU主导(占据超90%份额),但推理环节开始出现多元化竞争:谷歌TPU 3.0、英特尔Nervana、寒武纪MLU等专用ASIC(专用集成电路)逐步落地,边缘端,华为麒麟980、苹果A12 Bionic等移动SoC集成NPU(神经网络单元),推动AI功能在智能手机的普及;面向智能家居、摄像头的低功耗AI芯片(如地平线旭日、安霸CV系列)开始规模化出货,全年AI芯片市场规模突破60亿美元,同比增长超50%。
汽车电子:智能化与电动化双轮驱动
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升(2018年全球销量突破200万辆)及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普及,拉动汽车半导体需求增长,功率半导体(IGBT、MOSFET)因电动车电控系统需求爆发,市场规模达380亿美元,同比增长15%;传感器(摄像头、雷达、激光雷达)市场规模增长12%至90亿美元,其中英飞凌、恩智浦、瑞萨电子在车规级MCU领域占据超70%份额,自动驾驶芯片领域,英伟达Drive Xavier、英特尔Mobileye EyeQ4进入量产阶段,L3级自动驾驶芯片竞争初现雏形。
智能手机与消费电子:创新乏力与需求疲软
2018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下滑4%,对半导体需求形成拖拽,处理器方面,高通骁龙855、苹果A12采用7nm工艺,性能提升但创新有限;射频前端因5G Sub-6GHz频段预部署,模组化趋势加速(Qorvo、Skyworks受益);而指纹识别、OLED驱动芯片等细分市场因竞争加剧,价格跌幅超15%,加密货币挖矿需求在2018年崩盘(比特币价格从年初1.7万美元跌至年末3700美元),导致AMD、英伟达显卡库存积压,GPU市场Q4出货量环比下滑35%。
区域市场与产业格局变化
中国市场:进口替代与政策驱动
2018年中国半导体市场规模达1.55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1%,但自给率仅约15%,贸易摩擦背景下,中国加速芯片国产化:华为海思发布全球首款7nm SoC麒麟980,中芯国际14nm工艺量产在即,北方华创28nm刻蚀机突破关键节点,政策层面,“大基金”二期募资启动,重点投向存储、CPU、FPGA等“卡脖子”领域,但设备与材料环节仍严重依赖进口(光刻机、大硅片国产化率不足10%)。
国际巨头:技术竞赛与并购整合
台积电7nm工艺量产,独揽苹果、华为、高通等大客户订单,营收增长6.3%;三星7nm EUV(极紫外光刻)工艺延迟至2019年,但存储业务仍贡献其半导体部门70%利润,并购方面,博通试图收购高通被美国商务部否决,英飞凌收购意法半导体功率半导体业务失败,但微芯科技以83.5亿美元收购Microsemi,强化在航空航天、国防领域优势。
2018年半导体关键领域预测表
领域 | 市场规模(亿美元) | 同比增长 | 主要驱动因素 | 主要风险 |
---|---|---|---|---|
存储芯片 | 1640 | 27% | 数据中心、智能手机存储升级 | 产能过剩、价格下跌 |
AI芯片 | 60 | 50%+ | 云端训练、边缘推理、AIoT设备 | 技术迭代快、落地场景不明确 |
汽车半导体 | 420 | 12% | 新能源汽车、ADAS普及 | 车规级认证周期长、供应链复杂 |
模拟芯片 | 580 | 8% | 工业控制、汽车电子、电源管理 | 价格竞争激烈、毛利率下滑 |
逻辑芯片 | 1020 | 5% | 智能手机SoC、服务器CPU | 智能手机需求疲软、研发成本高 |
FAQs
Q1:2018年存储芯片价格大幅波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A:2018年存储芯片价格呈现“先涨后跌”的走势,核心原因在于供需关系的逆转,上半年,数据中心建设及智能手机存储容量升级(如iPhone XS Max起步512GB)推动需求增长,而三星、SK海力士等厂商的产能扩张滞后(如1X/1Y nm工艺良率爬坡缓慢),导致供不应求,价格维持高位,下半年,随着中国厂商长江存储32层NAND量产、三星西安工厂扩产及东芝四日市工厂恢复产能,NAND闪存供应量环比增长超20%,同时智能手机出货量下滑(尤其中国市场)导致需求疲软,供过于求引发价格暴跌,Q4部分NAND产品价格较Q1高点腰斩,DRAM市场同样因新增产能(如三星平泽工厂)释放及PC、服务器需求放缓,价格从Q3起进入下行通道。
Q2:贸易摩擦对2018年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具体影响有哪些?
A: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供应链风险,美国对中兴、华为等企业的制裁,凸显高端芯片(如基站FPGA、手机射频芯片)、设备(如光刻机)、EDA工具(如Cadence、Synopsys软件)的进口依赖,倒逼企业加速国产替代;二是政策加码,中国将半导体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大基金”二期重点投向设备、材料等薄弱环节,地方政府半导体基金规模超5000亿元;三是市场分化,消费电子芯片(如低端MCU、显示驱动)因竞争加剧价格下跌,但车规级芯片、工业控制芯片等高端领域仍依赖进口,国产化进程缓慢,整体看,贸易摩擦短期加剧了产业波动,但长期推动了中国半导体自主可控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