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外延技术,核心瓶颈何在,突破路径如何?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4 分钟
位置: 首页 芯片制造 正文

芯片制造是现代信息技术的核心,而外延工艺作为芯片制造中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着器件的性能、功耗及可靠性,外延(Epitaxy)是指在单晶衬底上沿特定晶向生长一层或多层与衬底晶格结构相同或不同的单晶薄膜的过程,通过精确控制薄膜的厚度、掺杂浓度、组分及缺陷密度,为后续芯片器件制造提供高质量的“功能层”。

芯片 外延

外延工艺的核心原理与技术方法

外延生长的本质是原子/分子在衬底表面的有序排列,需要在超高真空或精确控制的气氛环境中进行,以确保薄膜的晶体质量,根据生长机制和先驱物状态的不同,主流外延技术可分为气相外延(VPE)、液相外延(LPE)、分子束外延(MBE)和金属有机物化学气相沉积(MOCVD)等,各有其适用场景和技术特点。

以下是主要外延技术的对比:

技术名称 生长原理 优点 缺点 主要应用领域
气相外延(VPE) 气态先驱物(如SiH₄、HCl)在高温衬底(800-1200℃)表面发生化学反应,沉积单晶薄膜 生长速率快(1-10μm/min)、成本低、适合大规模生产 掺杂精度较低、难以生长复杂异质结构 硅基逻辑芯片、功率器件的硅外延层
液相外延(LPE) 将衬底浸入含所需组分的饱和溶液中,通过降温或溶剂蒸发使溶质在衬底表面析出结晶 晶体质量高(缺陷密度低)、设备简单 生长速率慢、难以精确控制薄层厚度(>100nm)、不适用于异质外延 早期化合物半导体器件(如GaAs激光器)
分子束外延(MBE) 在超高真空(10⁻¹⁰Pa)环境下,将元素源(如Ga、As)加热蒸发为分子束,直接喷射到衬底表面生长 原子级精度(可控制单原子层)、界面陡峭、掺杂灵活 生长速率极慢(0.1-1nm/min)、设备昂贵、产能低 量子阱激光器、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HEMT)、二维材料外延
金属有机物化学气相沉积(MOCVD) 金属有机物(如TMGa、TEIn)与氢化物(如NH₃、AsH₃)在高温衬底(500-1200℃)表面反应沉积 可生长复杂多元化合物(如InGaN、AlGaAs)、掺杂范围宽、适合大面积生长 金属有机物毒性高、需严格控温控压、碳污染风险 LED、激光器、GaN/SiC功率器件、太阳能电池

外延层在芯片制造中的关键作用

外延层并非衬底的简单“复制”,而是通过材料工程优化器件性能的核心载体,其作用可概括为四方面:

缺陷工程:提升晶体质量

衬底材料(如硅锭)在制备过程中难免引入位错、杂质等缺陷,直接影响器件的击穿电压和漏电流,外延层可通过“缺陷过滤”机制降低缺陷密度——在硅衬底上外延硅时,通过优化生长温度和速率,使衬底中的位错在外延层中终止或弯曲,最终将位错密度从衬底的10⁴-10⁶cm⁻²降至10²-10³cm⁻²,满足高压器件对材料纯净度的要求。

电学性能调控:实现精准掺杂与应变工程

芯片器件(如MOSFET)对沟道区的载流子浓度、迁移率有严苛要求,外延工艺可通过原位掺杂(如生长时引入PH₃或B₂H₆气体)精确控制掺杂类型(N型/P型)和浓度(范围可覆盖10¹⁴-10²⁰cm⁻³),误差低于5%。“应变硅外延”技术是提升逻辑芯片性能的关键——在硅衬底上先生长一层SiGe(锗硅)缓冲层,再外延硅薄膜,利用SiGe与硅的晶格失配(约4%)在硅层中引入双轴压应变,使电子迁移率提升30%-70%,驱动电流显著增加,这是7nm及以下先进制程的核心技术之一。

芯片 外延

异质结构集成:突破单一材料限制

不同半导体材料各有优势:硅工艺成熟、成本低,但电子迁移率低;GaAs、InP等化合物半导体高频特性好,但难以大尺寸制备;GaN、SiC等宽禁带半导体耐高压、耐高温,但与硅工艺兼容性差,外延工艺可通过“异质外延”实现优势互补——在硅衬底上外延GaN缓冲层(通过AlN过渡层缓解晶格失配),再生长GaN外延层,制备出兼具硅基低成本和GaN高功率特性的功率器件,已广泛应用于5G基站、快充充电器等领域。

先进器件结构支撑:从平面到三维的演进

随着芯片制程进入3nm及以下时代,传统平面晶体管难以满足短沟道效应控制需求,FinFET(鳍式场效应晶体管)、GAA(环栅晶体管)等三维结构成为主流,这些结构的“鳍片”“纳米线”等核心部件均需通过选择性外延生长(SEG)实现——在FinFET制造中,先在硅衬底上刻蚀出凹槽,再通过外延生长填充硅形成鳍片,精确控制鳍片宽度(<5nm)和高度(>50nm),确保栅极对沟道的静电控制能力。

外延工艺的应用领域与典型案例

外延技术已渗透到芯片产业的各个细分领域,不同类型芯片对外延层的需求差异显著:

  • 逻辑芯片:CPU、GPU等高性能芯片依赖应变硅外延沟道提升速度,7nm制程中,外延层厚度需控制在5-10nm,应变均匀性>95%;GAA晶体管则需通过外延生长SiGe或Si纳米线,实现环栅结构对沟道的全包围。
  • 存储芯片:DRAM的深沟槽电容需通过外延生长多晶硅填充,提高电容密度;3D NAND的堆叠结构(已达200多层)中,交替外延Si/SiO₂多层膜,形成电荷存储单元。
  • 功率半导体:SiC MOSFET的耐压能力取决于外延层厚度和掺杂浓度——1200V器件需外延10-15μm厚的SiC层,掺杂浓度控制在5×10¹⁵-1×10¹⁶cm⁻³,缺陷密度需<0.1cm⁻²,否则会导致器件击穿。
  • 射频芯片:5G基站用的GaAs HEMT(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需在GaAs衬底上外延AlGaAs/InGaAs异质结,形成二维电子气(2DEG),电子迁移率>8000cm²/V·s,实现高频低噪声放大。
  • 光电子芯片:LED的发光波长由外延量子阱结构决定——蓝光LED需在蓝宝石衬底上外延n-GaN、InGaN/GaN多量子阱、p-GaN,通过控制In组分(约15%)调节发光波长至450nm;激光器则需外延更复杂的量子阱/限制层结构,实现受激辐射。

外延技术的发展趋势

随着芯片向“更高性能、更低功耗、更多功能集成”演进,外延技术正面临三大挑战与突破方向:

原子级精度控制

3nm以下制程中,外延层厚度需达亚纳米级(如GAA纳米线直径<3nm),界面粗糙度需<0.5nm,MBE和原子层沉积(ALD)技术结合,通过“数字外延”(逐层生长)实现原子级精度,同时AI算法实时监控生长参数(温度、气流、压力),将缺陷密度降低50%以上。

芯片 外延

异质集成与大规模生产

硅基光电子集成(将激光器、调制器、探测器集成于硅芯片)需在硅上外延III-V族半导体(如InP),但晶格失配(约8%)和热膨胀系数差异是核心难题,通过“缓冲层工程”(如生长渐变组分SiGe缓冲层)和“晶圆键合+外延”混合技术,目前已实现8英寸硅基InP激光器外延,良率>90%,为光互连、光子计算奠定基础。

宽禁带与超宽禁带半导体外延

GaN、SiC功率器件已规模化应用,但更高性能的超宽禁带半导体(如Ga₂O₃、金刚石)外延技术仍待突破,Ga₂O₃的击穿场强(8MV/cm)是SiC的2倍以上,但异质外延缺陷密度高(>10⁴cm⁻²),需通过“卤化物气相外延(HVPE)”优化生长速率(>10μm/h)和缺陷控制,推动其在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中的应用。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外延层与衬底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解答:衬底是芯片制造的基础单晶材料(如硅片、蓝宝石片),主要提供机械支撑和晶格模板,成本较低但通常存在一定缺陷(如位错、杂质);外延层是在衬底上通过人工生长的单晶薄膜,其核心区别在于“可控性”——外延层的厚度(从纳米级到微米级)、掺杂浓度(精度可达±1%)、组分(如SiGe中的Ge含量)、晶体质量(缺陷密度可比衬底低2-3个数量级)均可精确调控,直接决定器件的电学性能(如迁移率、耐压),硅衬底电阻率通常为1-10Ω·cm,而用于MOSFET沟道的硅外延层电阻率可精确控制在0.001-0.1Ω·cm,以满足高速开关需求。

问题2:为什么GaN功率芯片必须采用外延工艺,而不能直接使用块状GaN衬底?
解答:GaN功率芯片依赖外延工艺主要受限于“成本”和“性能”两方面,从成本看,块状GaN单晶制备难度极大——GaN的熔点高达2500℃,且常压下无液相,需通过“氢化物气相外延(HVPE)”生长厚晶体(>1mm),再切割研磨成衬底,导致2英寸GaN衬底价格>1000美元,而硅衬底仅几十美元;通过异质外延(在硅上生长GaN),可利用硅的大尺寸(8-12英寸)、低成本产业链,将GaN功率芯片成本降低90%以上,从性能看,GaN器件的核心结构是“AlGaN/GaN异质结”,需通过外延生长形成二维电子气(2DEG),其电子迁移率(>2000cm²/V·s)和浓度(>10¹³cm⁻²)直接影响器件的导通电阻和开关速度;块状GaN衬底无法直接形成这种异质结构,必须通过外延生长AlGaN层(厚度约20-30nm)才能实现高性能特性,外延工艺是GaN功率芯片商业化量产的唯一可行路径。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7457芯片是什么?其核心功能与应用领域有哪些?
« 上一篇 前天
51单片机小在何处?为何适合入门?
下一篇 » 前天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