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是如何工作的?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0 分钟
位置: 首页 半导体 正文

半导体是一种导电性介于导体与绝缘体之间的材料,其独特的电学特性使其成为现代电子技术的核心,从微观结构看,半导体的原子通过共价键结合,价电子被束缚在共价键中,室温下部分价电子可获得足够能量摆脱束缚成为自由电子,同时在原位置留下“空穴”,自由电子和空穴统称为载流子,这是半导体导电的基础,半导体的导电性可通过温度、光照、掺杂等因素精确调控,这一特性使其具备广泛的应用价值。

简述半导体的工作原理

能带理论:半导体导电的物理基础

固体材料的电子能量分布遵循能带理论,原子孤立存在时,电子具有分立的能级;当大量原子紧密排列形成晶体时,相邻原子能级重叠分裂成能带,价电子占据的能带称为价带,能量更高的空能带称为导带,价带顶与导带底之间的能量差称为禁带宽度((E_g)),导体(如金属)的价带与导带重叠或禁带极窄,电子极易跃迁;绝缘体(如金刚石)的禁带宽度很大((>5\ \text{eV})),电子几乎无法跃迁;半导体的禁带宽度适中(硅约(1.12\ \text{eV}),锗约(0.66\ \text{eV})),室温下部分价电子可通过热激发跃迁至导带,形成自由电子(带负电)和空穴(带正电),二者均可参与导电,这种“电子-空穴对”的产生是本征半导体导电的核心机制。

本征半导体与杂质半导体:导电性的调控

纯净的半导体(如纯硅、纯锗)称为本征半导体,其载流子浓度仅由热激发决定,室温下导电性较弱(硅电阻率约(2.3\times10^5\ \Omega\cdot\text{m})),为提升导电性,可通过掺杂引入杂质原子,形成杂质半导体,这是半导体器件实用化的关键。

N型半导体

在四价本征半导体(如硅)中掺入五价元素(如磷、砷),杂质原子替代硅原子位置后,五个价电子中四个与相邻硅原子形成共价键,多余一个电子受束缚极弱,室温下即可电离为自由电子,此时自由电子为多数载流子(多子),空穴为少数载流子(少子),杂质原子因失去电子成为正离子,但本身不参与导电。

P型半导体

若掺入三价元素(如硼、镓),杂质原子三个价电子与相邻硅原子形成共价键时,缺少一个电子,形成一个空穴,该空穴可吸引邻近电子填充,等效于空穴移动,此时空穴为多子,自由电子为少子,杂质原子因得到电子成为负离子。

简述半导体的工作原理

下表对比了本征半导体与杂质半导体的特性:

类型 掺杂元素 多子 少子 导电机制 室温电阻率(示例)
本征半导体 电子、空穴(浓度相等) 电子、空穴(浓度相等) 热激发产生电子-空穴对 硅:(2.3\times10^5\ \Omega\cdot\text{m})
N型半导体 磷、砷等五价元素 自由电子 空穴 杂质电离提供电子,少量热激发空穴 硅(掺磷(10^{-6})):(10^{-3}\ \Omega\cdot\text{m})
P型半导体 硼、镓等三价元素 空穴 自由电子 杂质电离提供空穴,少量热激发电子 硅(掺硼(10^{-6})):(10^{-3}\ \Omega\cdot\text{m})

PN结:半导体器件的核心结构

将P型半导体与N型半导体通过特殊工艺结合,界面处会形成PN结——这是二极管、晶体管等器件的基础,由于浓度差,P区空穴向N区扩散,N区电子向P区扩散,扩散导致界面附近P区留下负离子(受主离子)、N区留下正离子(施主离子),形成空间电荷区(也称耗尽层),空间电荷区产生内建电场(方向从N区指向P区),该电场阻碍多子扩散,同时促进少子漂移(P区电子向N区,N区空穴向P区),当扩散运动与漂移运动达到动态平衡时,空间电荷区宽度稳定,内建电势差(硅约0.7V,锗约0.3V)形成。

PN结的单向导电性

  • 正向偏置:P区接电源正极,N区接负极,外电场与内建电场方向相反,削弱空间电荷区,多子扩散增强,形成较大正向电流(毫安级),PN结导通。
  • 反向偏置:P区接电源负极,N区接正极,外电场与内建电场方向相同,增强空间电荷区,多子扩散被抑制,仅少子漂移形成极小反向电流(微安级,称反向饱和电流),PN结近似截止,这种“正向导通、反向截止”的特性称为单向导电性,是整流、开关等功能的物理基础。

半导体器件的工作原理简述

基于PN结和杂质半导体特性,可构建多种半导体器件:

  • 二极管:单个PN结封装而成,利用单向导电性实现整流(交流转直流)、检波(高频信号提取)、稳压(利用反向击穿特性)等功能。
  • 双极结型晶体管(BJT):由两个PN结(NPN或PNP型)构成,通过基极电流微小变化控制集电极-发射极电流的较大变化,实现电流放大。
  • 场效应晶体管(MOSFET):通过栅极电压控制导电沟道(N型或P型)的导电能力,实现电压控制电流放大,具有高输入阻抗、低功耗特点,是集成电路的核心元件。

相关问答FAQs

Q1:为什么半导体的导电性可以通过掺杂显著提升?
A:本征半导体的载流子仅来自热激发,浓度极低(如硅室温下约(1.5\times10^{10}\ \text{cm}^{-3})),掺杂后,杂质原子在禁带中引入杂质能级:N型半导体的施主能级靠近导带底,电子极易从施主能级跃迁至导带,使电子浓度提升至(10^{15}-10^{18}\ \text{cm}^{-3});P型半导体的受主能级靠近价带顶,价带电子极易跃迁至受主能级,形成大量空穴,载流子浓度大幅增加,导电性显著增强(电阻率降低数个数量级)。

简述半导体的工作原理

Q2:PN结的反向饱和电流为什么很小且受温度影响大?
A:反向偏置时,PN结电流由少子漂移形成,少子来自本征激发,浓度极低(如P型半导体中电子浓度仅约(10^4\ \text{cm}^{-3})),故反向饱和电流很小(纳安至微安级),但少子浓度对温度敏感:温度升高时,热激发加剧,电子-空穴对增多,少子浓度近似指数增长(每升高10℃,硅的少子浓度约增1倍),导致反向饱和电流随温度显著增大,这是半导体器件温度稳定性的关键影响因素。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芯片Fabless企业未来发展如何应对制造瓶颈与供应链风险?
« 上一篇 前天
意法半导体深圳最新产品线重点布局哪些领域?有何创新突破?
下一篇 » 前天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目录[+]